NVF
總版主
註冊日期: May 2003
來 自: 台灣'台中
文章數量: 10816 |
引用: 最初由 草壁梅 發表
如果説台灣的數位電視轉換是失敗的,請看以下數據,都是部分國家無線電視數位轉換的年限,以開始數位無線發射到結束類比發射為止:
澳洲近13年(2001.01-2013.12)
南韓近12年(2001-2012.12.31)
新加坡17年(2002-2019.01.01)
香港12年(2007.12.31-2020)
中國12年(2008-2020,然而至今很多地方都沒有做到數位基本妥善,廣州這種大城市連CCTV 12個SD頻道涵蓋都沒有)
美國11年(1998-2009,以關閉大中功率類比台站計算)或17年(1998-2015,以關閉小功率改善類比站計算)
台灣9年(2003-2012)
如果説以數位轉換的時間來計,比台灣失敗的國家已經夠多。當然我是不會以英國14年(1998-2012)來說的,別人是無線電視為主的國家,花十餘年做轉換可以理解的。
然而上述這些國家,無線電視明明不是主流的收視手段(台灣無線電視還有二十幾%,而上述這些國家只有十幾%甚至10%都不到),卻要花10年以上時間做無線數位轉換。原因很簡單,這些國家對於無線電視數位化發展的目的、思路都不清晰。澳洲的例子最明顯,先是學日本搞HDTV,失敗後搞多頻道放送,後來為了結束類比引進Freeview搞了不倫不類的平台化。
而下面這些國家,無線電視不佔主流的情況下是如何實現快速數位化的:
德國6年(2002-2008,分別按城市循序漸進進行數位化,以室內/行動接收SDTV為主,現在過渡到HEVC HDTV)
芬蘭6年(2001-2007,免費+付費電視平台)
紐西蘭5年(2008-2013,Freeview免費平台,旨在抗衡衛星電視Sky的壟斷)
丹麥3年(2006-2009,免費+付費電視平台)
荷蘭3年(2003-2006,免費+付費SDTV平台,目前已經轉換到HEVC HDTV)
挪威2年(2007-2009,免費+付費電視平台)
所以說現在行業發展思路很重要,然而目前廣電行業的發展思路非但脫離公共行業的服務宗旨,日本自己在這個問題上會非常嚴重。
英國BBC收視費,彩色電視每年145英鎊(每月12英鎊),黑白電視每年50英鎊(如今還有黑白電視牌照出售)。而日本NHK收視費,地上波每月1300日圓(每年15600日圓),地上波+BS每月2200日圓(每年26400日圓)。日本NHK每月收視費佔一個國民月薪的1%,而英國每月只佔不到0.5%。然而BBC國內服務提供的數量、質量和影響深度都超過NHK。(中國目前CATV月費佔月薪0.5%∼2%之間,很多人都覺得不值得)。
在德國,欠繳公視收視費可能會構成刑事犯罪,雖然日本沒有這種法律,但是現在日本也推出不接收NHK只接收民放的Tuner。實際上日本廣電也走在遠離公共服務的道路上了。
前幾天一則資訊,説以後電視內容可能會壟斷在Netflix、Amazon、Disney和Apple手上,很明顯,前三者都是影視巨頭,而現在影視巨頭喜歡做的,就是把影片通過網路/BD等直接賣給客戶,根本就輪不到電視台來搶片。
所以說廣電現在內容不佔優勢的情況下,如何維持好現有公共服務的功能才是正規。實際上日本廣電一直在吃著文化產業的剩菜才有那麼豐富的,像中國這種文化劣質的國家,牠們搞8K也無濟於事。
像中國美國,廣電行業瀕臨死亡的重要原因就是廣電內容已經不被國民信任,這就是公共服務不合格的體現了。美國有線電視退訂潮這麼久,原本説會帶動免費無線電視收視,但至今無線電視佔比只提高至14%而已。
先不說亞洲,台灣這種還想著以8K面板代工產業來提振經濟,是不可能的事。資本家只會去找更加廉價的勞動力,中國經濟就是這樣崩潰的,因為現在越南、寮國的勞動力比中國更廉價。正因為如此,亞洲總是一片富不起來的景象。北歐那些小國,掌握著醫藥、通訊、軍工等核心科技,能帶來巨大的社會福利,根本不需要做什麼8K面板代工來創造就業,用福利養懶漢都綽綽有餘(最擔心的就是外國人來搶福利而已)。
以我的觀點想:系統轉換的目的是什麼?如果是為了提升影音的品質?!那有沒有確實做到?轉換後有沒有帶來產業的發展?
我是一個業者,我會以這些來評估,如結果是正面的,那就是成功;而如果是負面的,那代表失敗。
台灣的廣播系統,既沒有做到品質,廣播業者自己也看不到未來,怎麼看也都沒有成功的分數。
台灣唯一堪慰的是,人民的配合度很高,政府(NCC)也極力的為弱勢民眾尋求解決接收的疑難問題,所以在數位化以前就推出"共星共碟"的衛星接收,以解決山區收不到無線廣播的問題。
所以數位化以後,弱勢民眾免費補助機上盒,山區收不到地面波的免費補助裝衛星,所以才能順利的渡過轉換期。
台灣的公視是免費的,經費來源除了政府的補助款以外,也有來自贊助的募款和影視內容的銷售。因為經費來源問題,所以也難有大筆經費可做更好的發揮。
成立一個電視台是為了營利,就算無法賺錢最起碼也要做到可以維持營運,像三立前幾天辦尾牙餐會,總經理說公司有賺錢,大家都有豐厚的年終獎金拿。
衛星電視因為有廣告收益,加上可向有線電視台收節目費,這是他們可以獲利的原因,但無線廣播台只能靠廣告費收入,這是無線台經營困難的原因,收入少節目又受政府的規範,不像衛星電視可外購精華的節目又可重播(搶廣告又搶收視率),所以台灣的無線台處處處在不公平競爭的狀態辛苦的苟延殘喘。
外人不明就裡,只看表徵看不到現實的狀態,而肆意批評。無線台如果能像BBC或NHK有充分的經費,那當然可以製作更好的節目,可是沒有經費,就難為無米之炊了。
為了突破困就,在數位化時無線台合組的電視協會努力經營共站傳輸,分配好各自負責的站台,也希望在實現數位化後能利用第二載波組成共同營運平台,邀集有興趣的衛星電視台一起投入(當初緯來的體育台就是有極大的意願),可惜一切都在NCC收回第二載波以後全數幻滅,此不但打擊無線台的士氣,也把台灣的無線廣播帶入爛泥而無法自拔。
現在成立一家電視台其實難度不高,看看台灣就知道,阿貓阿狗都可以有一個電視台,所以以鴻海的財力,要製作一個8K節目源的頻道沒有什麼難度,關鍵就在後續的維持及是否可以做大成一個品牌而已。
所以為自己的電視成立一個宣傳頻道並沒有什麼可驚異或值得大驚小怪的。
__________________
TVRO產業革命 1、RF轉光纖傳輸系統。
TVRO產業革命 2、接收機拓展頻寬3250MHz。
向版主報告此篇 | IP位址: 已記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