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VF
總版主
註冊日期: May 2003
來 自: 台灣'台中
文章數量: 10816 |
引用: 最初由 草壁梅 發表
我現在的觀念還是在於,頻寬是有限的情形下,如何將編碼效率發揮到極致。無論任何的傳送平台、儲存設備,頻寬、容量在一定成本要求下,都是有限的。
這就是我為什麼認為一個國家的DTT政策,是真的應該考慮DVB-T2如何能儘早投入使用,畢竟DVB-T2已經達到頻寬效率的終極了,應該力爭一勞永逸。
但現實是,太多的國家,陷入DVB-T H.264的泥沼中無法脫身,這就是我認為公視HiHD試播後台灣DTT沒有後路的原因。
然而即便錯失了T2,公視技研團隊的思路依舊是DVB-T是否足夠傳送HDTV,而不是考慮這種規格還能否長遠發展。
ITU建議HDTV播出碼率為8-12Mbps,然而HiHD碼率從13Mbps降至10Mbps都有人無法接受,我尋思公視的H.264編碼效率到底有多低?頻寬都受限了,卻依舊不提高H.264的編碼效率,這種規格何能推廣?
日本2013年開始3D試驗的時候,就有過MPEG-2效率提升的改進,現在NHK BSP就是用了MPEG-2 AD方案,1920*1080只用15Mbps。
然而台灣這方面基本上興趣寥寥,連巴哈姆特動畫瘋的4.8Mbps僅相當於中國Bilibili 1.5Mbps的畫質,到底台灣人有沒有用心研究過這些技術?
-----------
現在中國字幕組錄製日本動畫,已經不再錄製BS11和CS的AT-X了,字幕組自己都直言BS/CS畫質還不如網路VOD的。
除非124CS的AT-X上有無修正片源,字幕組才錄製AT-X,但最近觀察到,哪怕字幕組把解析度維持1080p,AT-X的畫質劣化還是肉眼可見,其他VOD片源的倒是清晰。
也難怪中國很多字幕組錄製AT-X製片後都把解析度砍到720p,估計AT-X的畫質在他們看來是配不上1080p的。
那還不錯,看到年輕人還有在關注傳輸品質的那還真的足堪安慰。
其實現在BS因為要同播4K的關係,所以抽出兩個轉頻器給4K使用,各頻道分配剩餘頻寬的結果畫質確實轉差,但這也是為了轉4K又要有同播的方便性,而不得不然的措施。
不過雖然如此,其品質應該都還在中上的程度,不應該會太差。
上次因為AT-X有一集有2020奧運的預言橋段,所以也關心的看了一些,發現有部分節目根本就是SD的內容,透過4K大螢幕看確實畫質很差,不過大部分HD的內容畫質應該不至於太差。
回到台灣的廣播電視,真的很反對1個載波硬擠進4個頻道的問題。在沒有好內容的下又把自己的品質搞爛,廣播電視台這樣搞真不知是怎樣的思維。
以前中視有一個"MIT台灣誌"節目深受登山界朋友的喜愛,卻因為製作費的問題而停播,有好節目不播、又拼命在既有頻寬下擠4個HD,美其名增加競爭力,卻不知是在搞砸無線廣播的生命。
以前5家無線廣播台每台都各有兩個載波以方便在區域傳送之間做跳頻廣播(避免同頻干擾),所以2002年影像數位化時"數位電視協會"原本預計第一載波用16QAM推出SD同時致力於行動接收的兩立性,為了就是希望以多頻道和方便移動接收的特性來與有線電視抗衡;而等H.264 制定後再用第二載波用64 QAM H.264來播出HD,以造就無線電視的廣播版圖。
可惜無線台自己不爭氣,第一載波除了主頻以外,大都做舊節目的重播,讓觀眾和NCC忍無可忍。
所以NCC透過幫忙建補隙站和搞定SFN的機會,讓各電視台沒有第二載波需求的藉口,趁機收回第二載波,這讓無線電視打亂原本的計劃而士氣大受打擊。
台灣的64QAM H.264轉換是2008年NCC撥出第26頻道(中心載波569MHz)讓公視做HD的試播,民眾因為接收HD的需求而自動換機,加上電視機也普遍的備妥H.264的DVB-T選台器,從此才造成台灣無線電視台被迫穿著西裝改西裝,從16QAM MPEG-II改64 QAM H.264。
現在為了要妥善頻譜的利用,廣播電視改T2 H.265已經勢在必行,而目前4K電視大都已備妥T2的選台器,已經替"廣播電視"更改成T2 H.265鋪路,現在就等T2 H.265的節目開播。
所以這也就是我們希望NCC再開一個新載波讓公視播4K的原因,希望能循著SD轉HD的轉換經驗,也讓台灣有HD轉4K的契機,因為如果沒有新的內容怎會讓民眾自動換機?台灣不缺HD頻道但4K就不同了,民眾不換機除了沒有新的視野以外,產業也就繼續低迷不振。
__________________
TVRO產業革命 1、RF轉光纖傳輸系統。
TVRO產業革命 2、接收機拓展頻寬3250MHz。
向版主報告此篇 | IP位址: 已記錄
|